日前,一则题为“请马上停用家中不锈钢电水壶,不然孩子会变笨”的网文刷爆朋友圈,称江苏省质监局发布报告说明 “55.6%的电水壶产品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文章据此推定,高锰钢存在锰析出的更大可能性,或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危害,这一结论在网民中引起一阵“恐慌”。
食品、冶金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正常采访表示,合格热水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并指出江苏质监部门抽样采用4%乙酸作为食品模拟液的不当之处。
记者梳理发现,网文始于江苏省质监局3月17日发布的“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报告首段中指出,此次抽检发现的主体问题是 “55.6%的电水壶产品锰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
报告还指出,此次对45个批次进行了锰析出量的检测,其中有25个批次材质为高锰钢,多为不知名品牌,反映了电水壶产品生产企业在选择壶身不锈钢材料时存在把关不严,为追逐利益减少相关成本选用廉价高锰钢的现象。
紧接着,19、20日,广东省某地一家电视台栏目中,一位博士表示,用“高锰钢”制成的食品容器在加热时会造成“锰”溶出,并说长期超量摄入锰,会损伤人体。各地方媒体及网站也纷纷报道,称“不锈钢热水壶烧得水危害人体健康,有致癌、变傻风险”。
21日起,无数微信公众号、网络媒体开始“频频发力”,“毒热水壶”事件持续发酵:带有“细思极恐”“这水喝了变傻致癌”等关键词的系列文章充斥网络,“高锰钢”所制烧水壶也由此正式变身“毒水壶”。
不少网民也由观望进而恐惧,甚至不断有市民加入到“丢水壶”的队伍中。高锰钢对人体有无危害?
多位冶金专家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不排除市面上售卖的“不锈钢热水壶”存在含有高锰钢的现象,但即便如此,合格不锈钢电热水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人被建议每天摄入3.5毫克的锰,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每天10毫克,即终生每天摄入10毫克不会产生健康危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陈新良介绍,从专业的角度,合格不锈钢产品经过加热,达到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不可能析出过量锰;同时,即使沸水中有了重金属元素,因人体内没有金属消化酶,也无法吸收水壶原材料中的锰元素。况且,锰的毒性远低于铅、砷、镉、镍等元素,临床上所见锰中毒的患者多是通过呼吸系统所致且多由职业问题导致,因进食而导致的锰中毒非常少见。
叶能胜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做多元化的分析,他说,锰元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很多种酶靠这种元素激活。如果人体日常进食所含锰元素含量不过量,并不会威胁健康。
“毒热水壶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饮水安全、家用炊具选择的关注。北京市西城区市民王程文说,已经连续两周没用电水壶烧水了,希望专家支个招,引导消费者如何明智的选择“放心壶”。
对此,陈新良等冶金专业的人介绍,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选择合格热水壶是必要条件。如何甄选“合格”不锈钢水壶?需首先留意容器内外壁的“GB9684”字样。如果有此标识,代表此容器符合不锈钢制品的国家标准。
同时,陈新良还建议消费的人在购买不锈钢产品时可自带“磁铁”,做验证:将磁铁靠近被检测炊具,凡是具有吸力(包括吸力较弱),则基本可认定为不合格不锈钢。
对于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的消费者,陈新良建议,目前300系(包括媒体广泛宣传的304钢)、400系不锈钢均属于优质不锈钢,其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不论是使用性能还是清洗性能,均表现优秀,建议选择。
王程文等受访市民表示,网上过一段时间就会疯传涉及用具安全、饮食饮水安全的报告,这些“善意的提醒”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困扰。百姓非常看重权威部门的监测,并且期盼监测报告更精准、完善。
对此,叶能胜等专家及业内人士建议,质检报告的出具机构及权威部门进行仔细的检测时需规范操作,如食品模拟物等的选用要精准。同时,具备检验测试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可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在辟谣中发挥影响与效应。此外,媒体传播应努力做到理性,先调研后发声,以免在公众中形成恐慌。